2018年以来,企业税务接连推出系列新政策,企业的多项涉税处理都相应产生变化。税务政策变化,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财税人员的影响非常深远,那么对行政来说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小知仔细浏览了一些税务政策变化的细节,发现还是有很多税务变化与行政的日常工作有些密切联系的。
一起来看看吧~
1
税率调整时期,公司合同与发票需要注意些什么?
今年5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4月4日颁布的《关于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通知》(财税〔2018〕32号)、《关于调整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18〕33号)正式开始实施。前两个月,相信不少的行政人和财务同学都在疯狂的梳理公司合同与发票的事,大家一定加了不少班啦!
当未来又有新规出现,进入税率调整期,公司合同和发票会涉及到哪些风险?行政又该注意什么呢?
◆ 在调整期内,采购合同、销售合同要考虑税率下降影响。
合同是否要在税率变化后再签订?还是在签订合同时就考虑税率的影响?采购单价是否应考虑降价?行政和财务人员有必要注意合同标的、数量、质量变更的税务处理。
因为如果合同标的发生变更,则可能带来混合销售、兼营的风险,纳税人需要关注该变更是否对其有利,必要时,需要在合同中区分不同项目的价款。
◆ 税务调整期,需确认调整时间点前后的合同发票是否可以抵扣。
对一些长期且金额较大的合同,如装备制造业、研发、现代服务业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电网企业,已执行的合同部分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税务给予了明确规定可以予以一次性退还。
2
“营改增”后:自购与租赁固定资产哪个更划算
为企业配置固定资产,是购买还是租赁,行政小伙伴往往会从成本角度来进行考量。
但大家在考虑显性成本的同时,别忘了税率也对采购成本发生了影响。
在配置固定资产时的成本核算上,有一个小经验先分享给大家:
“在不考虑配置固定资产的数量多少和资产折旧时间的前提下,只要固定资产的租赁费大于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租赁比自购节省增值税、城建税等流转税。 同样,只要固定资产的租赁费大于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租赁费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大于自购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即租赁比购买节省企业所得税。”
如果数学还可以,并且不觉得计算过程枯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算一笔账,如果看不下去,只要参考上面这个结论跳过枯燥的计算过程就好。
如果是深入学习派请参考下方2图,查看详细的计算过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点击查看大图
3
企业发放实物福利的财税处理
行政的日常大家常说是由n个节日组成的,并且每个节日都需要准备礼物。但实物福利采购在财税上有两种不同的认定形式。
以端午节实物福利为例:
a.企业以自产的粽子或仓库代销存货发放给职工,在增值税方面,按视同销售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如果是电商平台库存或者自产物品,行政用来作员工福利使用时,内部财税流程还是需要另外注意的哦~
b.企业用外购粽子礼盒发放给职工,即使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在增值税方面,也不能抵扣进项税,应该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外购福利增值税方面没有特别的例外之处,都是照常处理。
4
新税法下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
“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新税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不仅为纳税企业选择折旧方法进行税收筹划打开了空间,也间接影响着行政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虽然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为企业取得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早期计入更多折旧额,但是对于小型企业以下三种情况折旧需慎重:
▲税收减免期不宜加速折旧。
企业所得税目前实行比例税率,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这种加速折旧的做法可以递延缴纳税款。但若企业处于税收减免优惠期间,加速折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是负的,不仅不能少缴税,反而会多缴税。
▲加速折旧须考虑5年补亏期。
由于税法对补亏期限作了严格限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以后年度的获利水平作出合理估计,使同样的生产经营利润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特别对一些风险大、收益率高且不稳定的科技企业更要合理规划,避免加速折旧资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加速折旧应从企业整体利益考虑。
如果仅仅从减轻税负的角度选择加速折旧,导致企业出现亏损,使投资者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不予注入资金,错失发展壮大的机遇,如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牵一发动全身,资产体量越大,对企业的影响也越大,所以行政人对财税审计还是需要一定了解的。
最后
企业该如何合法降低税务成本,是一个复杂且专业的话题。
可能在企业里,主要负责的人员是财务部门,但与行政人相关,并且会间接影响日常工作的税务政策优势,我们也要了解并合理运用才能在工作中更游刃有余。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税务网